【篇一:讷言敏行,然后君子】
高一(10)班黄雨婕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自千年前起,无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标准,而“巧言令色”也成为了小人的标志。言,即语言,究竟为何会成为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把标尺呢?
古语常云:“言多必失。”过多的言语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无知愚昧,因为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比起说,他们更愿意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内涵。因为行动,往往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位朋友相伴去海边游玩,路上发生争执,一位朋友对另一位破口大骂。被骂的那位朋友在沙滩上写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骂了我一顿’。不久,被骂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将他救起,于是被骂的人又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事后,有人不解,被骂的朋友答道:“沙能随风而逝,而岩石永恒不变。”语言与行动的关系便是如此。语言是沙,一吹就散,谁也不能清晰地复述十年前某天某时自己所说的话;而行动是石,消失的时间极慢,因此它才能成为我们品质的标尺。
所以,讷言敏行,是每个人都应奉行的优秀习惯,是无数君子体现的高尚人格。
无言,不代表无爱。乡村支教教师支月英,义无反顾由小镇走进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她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除了授课,她还把每个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地无微不至。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始终坚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讲台,为一双又一双懵懂的眼睛点亮希望。她说的总是很少,做的却比谁都多。
无言,不代表无义。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场,救出了所有的邻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言语,只留下了焦黑的身体和带血的脚印。生前木讷的他向来不善于说话,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却选择了最感人的逆行。
无言,不代表无情。中国首家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辞去了位高权重,待遇优渥的院长职位,选择了为特殊的艾滋病儿童们搭一个温暖的家。他从来不说过程的艰辛,社会的反对,永远把最温暖的笑容带给最孤单的孩子们。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讷言敏行,是当今信息爆炸,流言遍起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坚守的行为尺度,是聒噪的社会环境里自己独守的黄金。
最美的风景往往位于空谷,最美的声音往往便是无言。讷言敏行,然后,君子。
【篇二:善言不如善行】
高一(9)班杨小婵
俯视动听的语言。仰望高尚的作为。
世界上有许多的语言,每一种语言可以将同一种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所以说语言是很广的;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决定后最终的结果,这件事的结果只有一种,体现后更好的结果就要尝试更好的行动。
“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低下头看着脚下的众生,辽阔的国土,渴望美好的人民群众,翻开历史的长卷,我望见毛主席在思索,皱眉。手去轻抚那历史的沟壑,每一次的碰触都在紧随内心的颤抖,指尖传来我心颤的跳动。红军万里长征,飞夺泸沟桥,翻越大雪岭。毛主席引导红军不怕远军难,他也悲痛那些死去的战士,可他以身作则,坚定“为人民服务”。于是我望见红军们那愈走愈远的坚定身影,他们在自己与人民之间选择了人民,选择“中国”!
让我们为那些可爱的人们予以热烈的掌声。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我们鲜红的旗帜。他们不善言,但他们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长卷最鲜艳的部分,我望见毛主席手抚中国版图在微笑。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可能只有在命运河流的下游往往会浮出真正的有意志的志士。上一秒,还在指挥演奏的贝多芬,在音乐早已演奏结束,只看到台下的人鼓掌,贝多芬就那样呆呆地伫立在那里,对于一个音乐人双耳失聪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如何再听到自己的音乐,如何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环游。他不能再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失意,一根木棍在嘴里荦荦地衔住,和往常一样黑白键在指间跳跃,木头传来的震动让心再一次感觉到了音乐。只要那才是心里真正的寄托,伴随的更是心灵的颤动!
贝多芬在最青春的年华里,却失去了对他极为重要的听觉,对于他来说是沉痛的打击,但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能体现他生命价值的不是表面的词藻,而是直击心灵的行动。
在这纷纷扰扰的街市,是否可以选择一地阳光洒落的地方,看云卷云舒;静下心来,静一点,默一些。做一些事呢?
【篇三:不空谈】
高一(18)班骆蕲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句话道尽多少前人的辛酸血泪,一批批善谈者覆灭多少国家;一位位实干家又撑起多少王朝。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去,千里一瞬,留下的只有弥足珍贵的经验。带着血和泪的浪花冲天而起,告诫我们:贤才不需善谈,实干才是王道。
“夸夸其谈必要首当其冲”
一个强大势力的崛起,必然有另一大势力的祭献。曾经无限风光的国家,如赵国于战国,蜀汉于三国,竟会在弹指之间灰飞烟灭,带着往日无限风光,伴随敌国庆祝的歌乐,在一抔黄土中埋葬。究其灭亡之因,竟不免会有一位所谓善言者的“鼎力相助”。赵括纸上谈兵,不会变通,深入秦军腹地,陷入白起圈套,致使赵国尖锐力量在瞬间,烟消云散,从此赵国再无力量与秦国抗争。马谡,自幼通晓军书,却自视清高,因善谈得丞相敬意,但是在街亭烈日下,将兵书全部抛在脑后,一意孤行,全然被功劳冲昏头脑,让蜀军有生力量大量消耗,第一次北伐因他失败,蜀汉完全错失兴复汉室的机会,还于旧都成一纸空谈。
国家不需要如此“贤才”,他们只是一捅即破的纸老虎。
“踏实进取定会笑到最后”
钟会与邓艾是三国末期魏国名将。二人天赋相当,实力相当,同样身居要职,又同样深得恩宠。可最后,钟会成了后世心中的邪恶,狡诈的阴谋家;邓艾成了众人口中的智勇双全,国之良将。这要从二人截然相反的性格来说。钟会能言善辩,却被司马昭猜忌。他口吐不凡,可句句潜藏内心的野心。而邓艾,有严重的口吃不说,还不常说话,可他的忠心却表现于外,努力进取,踏实奋进,最终一记奇袭,落定蜀国落败,成就万世功名。
能言不一定是福,心中有真才,就不怕被埋没。
“摒弃空谈方能成就大我”
凡大贤者,必有过人之处,儒学老祖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在那个八荒纷斗,诸侯裂,群枭战的时代,他独自创立儒家学派。不同于游说各国的纵横学们,他以身作则,摒弃空谈,并不追求言谈来的一时芳华。纵横家合纵连横,他施行仁政;纵横家位列上宾,他身冒风雪;纵横连胜在古藉中消失不见,他却在洗礼中流传千古。
摒弃空谈是对自身的一种淬炼,是成就大我的必由之路。
诚如先贤所言: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坏狗给人的印象总是嘤嘤狂吠;坏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夸夸其谈。
如要成就大贤,同学们,必须踏实进取,摒弃空谈。
三年踏实的浴火,只为那一刻的重生。
贤才不空谈。
【篇四:一个实干家】
高一(17)班田满红
“会多必失”是古文中的一个词,意思是:话谈多了,必会失去一些东西。因为,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话过于多,不多加思考后再做出决定,那么那些话便会成为你失信,犯错误的话柄。所以说,我们要做一个实干家。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热词,为什么会出现呢?在我们眼中工匠精神比比皆是,哪里都有工匠精神吧。可是,我想说中,是因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浮躁的气息早已笼罩在了城市的上空,于是,工匠精神便从热词中脱颖而出。
其实,在古代圣人中,孔子也是很重视实干。孔子,一代名师教育家曾夸奖他的弟子说:“颜回,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贤哉。”这位弟子便是他最爱的徒弟之一,还有一位弟子,他也受孔子喜欢,却没有厚爱,原因便是,孔子总是告诫他,不要太过于攻于,巧于言辞。而颜回,便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弟子,足见孔子圣人对实干也是重视的。
在学习上何尝不是呢?忙于穿梭同学之间的话唠,游说者,抛下本应做好的学习,而那些专心致志,不受影响的人远远超过着他们。他们却沉迷于一时之快,或许短时间看不出差距,成绩的一次次比拼,他们会很快败下阵来吧。
在我的观点里,没有工匠精神,玩于说话游说的人,心应该不够坚强,浮躁吧。当那些人遇到困难往往有些没底气,抵抗不住挫折的重压,不像那些实干家,他们更多的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更多便是一份从容不迫。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在功利心,急切心,浮躁心过重的社会,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实干家呢?我认为是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工匠精神,并不是让你去当一个工匠,而是少说一些无聊的话,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是少观看一些让人乏味的丧失公德心的视频,多看一看文人们笔下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片沉著,冷静远离喧闹的心灵。
做一个实干家吧,用自己的双手去打开梦想之门,创出自己的一片天。
【篇五:是故圣贤,不必善谈】
高一(17)班周新雨
纵观古今,横瞰中外,哪有法家拂士,圣贤古人,行业精英,领域大咖天天坐而论道,谈笑风生呢?
你我皆知,没有的。
世上从来不会有人将自己的成果圣明整天挂在嘴边,往往有番作为的人必定知道内省内敛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你想李白,一代风骚,于盛唐之时占尽君王的宠幸,贵妃为之斟酒,高大夫为之脱靴,御前侍卫为之研墨,这是如此尊贵的待遇啊!可偏偏李白不喜,他寄情山水,吟诗作赋,当真他是“清尘脱俗”吗?不然,尽管群臣对他阿谀奉承,百般献媚,花言巧语,将他的功绩夸得卓越无比,但那又如何?李白为贤为圣,却不享受那些“称赞”,也不自恃自己的高贵,他不曾向外人透露一丁点自己的功勋,更不曾哗众取宠,如此,你大概对于李白辞官有所见解了吧!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个人物,他成熟稳重内敛大气,神机妙算忠心为主,恪尽职守安于本分。不错,正是孔明即诸葛亮。他隐居草芦之中,潜心学习却洞察时事,他僻于茅庐却对中原大业之格局有着真知灼见,在刘备、曹操与孙权争得不可开交时,往往有些奸佞之臣“游说”在三大霸主之间混取私利,这些小人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在各霸主面前争先恐后地肆扬自己的“功绩”与“才干”,就像他们的能力或是功夫当真盖世般,可笑!看看诸葛孔明,他岂是无才无德,其难道真的没有一丁点想进官加奉的念头吗?那可未必。他闲于山要草芦若不想有番作为,若不想被人赏识何故苦心研读分析天下大事呢?甚至不恰当的讲,莫说当时是刘备三顾茅芦,就算是曹操或孙权来,诸葛孔明也不见得不会答应。到这儿,又有疑惑了,既然诸葛亮想要得到重用又为何选择隐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毛遂自荐”呢?打个玩笑,就凭诸葛亮这张嘴,天下也找不出几个人说得过他吧!他之所以“安静沉默”,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圣贤之士不在于他多会高谈阔论,而在于他能不能干出真正的实事。
物理学家、数学家柏拉图有句经典格言:“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看,多一致。他们都不空谈也不倡谈,他们诸于行动成就圣贤。
【篇六:别把口才当作宝】
高一(15)班高睿
庄子说过:“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并不就是贤能的。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智慧、能言善辩的名人,他们无一不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和典范,他们是贤才,但并不是全因为他们的口才,也就是说,有口才的人并不一定是贤才。
诸葛亮聪明绝顶,想出许多绝妙的策略帮助刘备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就一直跟从刘备,忠心耿耿。在刘备死后写下的《出师表》可谓是一片诚心,也许这才是他能被后人记住和赞颂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忠心。是啊!既有口才又能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正确的地方上,这才是值得称赞的,可谓贤才。但又为什么说有口才并不一定有所成就呢?
就拿现在来说吧!如今社会上很多能说会道的人,把黑的说成白的,所男人说成女人的多不胜数。他们确实很有口才,然而这种人一般都会为人所讨厌,因为他们夸张的说法与说谎无异,这样的行为只会扰乱社会秩序,成为“过街老鼠”。同样,这跟不会看家,只为乱叫的狗本质是一样的。有的狗看家本领强,能够见机行事,甚至可以帮主人防盗,这才是好狗;而有的狗只会叫,不管谁来了都会乱吠,这种狗就很讨人嫌。
也就是说,有口才是好事,但是把自己的长处用在合适的地方,而不是利用它去害人,终归也还是害了自己,因此,这种人就不能称为贤才,甚至用“才”字形容都感觉被玷污了。
我还认为,人不应该只喜欢听好话,有时候,适当地听听别人对你的意见,或许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方法。中国古代许多皇帝都会广开言路,不断改变旧政,从而使自己的国家最终一步步强大起来。相反,那些只喜欢听好话的皇帝只能落得个落荒而逃的下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许自己还没有发现的缺点别人找出来了,这对提升自我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朋友就像你的一面镜子,诚心指出你的过错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别人对你说好话不一定就是对你好,别被甜言蜜语冲昏了头;别人批评你并不一定就是讨厌你,或许他正在帮你。
因为能说好话的人并不一定是“贤才”。
【篇七:实干兴邦】
高一(15)班黄静怡
庄于曰:“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意思是说,只会整天瞎叫的狗不是好狗,那些说起话来冠冕堂皇的人也未必是好人。乍一听好像有点绝对,谁说会讲话的人就一定会不是好人呢?伶牙利齿不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吗?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于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论语》里,孔子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对花言巧语者的厌恶:“巧言令色,鲜矣仁!”严厉地批评那些善言者缺乏仁爱之心。孔子也曾表明自己的态度:“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深以“善言”为耻。那么,孔子究竟是为什么这么讨厌善言之人呢?“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善言”真的能对一个国家造成世大的危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古往今来,“善言”者都有一个极为致命的相同点:只会说不会做。就拿战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来说吧,纸上谈兵令人拍案叫绝,可上了战场却一无所知,最终不仅身败名裂,葬送了国家不说,还闹了个家喻户晓的大笑话。倘若他在九泉之下有灵,估计也是以手掩面羞于见人吧。
既然”不以善言为贤“,那以何为贤?既然利口能覆国,那么如何可兴邦?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笃行。说通俗点,就是实干。习大大上台以来,总把”实干兴邦“挂在嘴边。事实上,他不仅嘴上说了,也确实身体力行去做了。而且一做就做好,做彻底,他用行动兑现了他的承诺。
君不见,严治贪污惩腐败,老虎苍蝇同下台;君不见,丝绸之路通西域,世界人民齐喝采;君不见,美丽乡村遍中国,绿水青山还复来;君不见,边防战士戍塞外,保卫祖国永康泰。习主席说的“实干兴邦”,我们的中国真的在他的带领下富起来,强起来了!吴京导演的《战狼2》不知震憾了多少人,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因为我在它的背后看到了我强大的祖国。祖国不是我说强就能强的,而是在十几亿人民的默默无闻中成长起来的。
“实干兴邦”,诚哉斯言!
【篇八:不以善言而为贤】
高一(11)班方蕾尧
我们对于一只狗的好坏,往往不在于它是否会叫,而是看它是否忠诚护主。同理,我们看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不在于他是否能说会道,而是看他是否能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人不以善言而为贤。
古今中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一般都是勤于动手而非勤于动口的人。生物学家孟德尔是一个典例。他在研究豌豆的十几年过程中一直默默的做实验,想要弄懂当时人体基因遗传是怎样的巨大迷题。而不是像当时的少数科学家仅凭自己的猜想假设就在人们面前装高深,仿佛自己已完成了什么历史难疑。
与孟德尔一样为人类科学奉献很多的还有居里夫人。当她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世界上还有镭这种金属时,她并没有在人们面前讲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猜想和让人们去研究是否存在镭。而是自己到一个僻远的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制镭。在这个过程中居里夫人虽然最终证明确实有镭的存在,但她的身体和青华岁月也一逝不去。
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为人类科技发展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一个人花言巧语,弹嘴如簧,我们不能确定他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但我们能肯定的是他一定不是一个拥有脚踏实地良好品质的贤才。
春风三月,红旗飘扬。当我们看到四处飘舞的红领巾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令无数人尊敬的雷锋同志吧!他是一个党员,但他的文章和口才并不称好。可是我们为什么会记住他,并专门有节日纪念他呢?相信大家都知道,雷锋是带领我们讲普通话,各地间相互交流技术,一心为人民,为战士的那个领头人。我们之所以记住他是因为国家想把我们培养成那种有利于社会的优秀青年,而不是死读书,只会谈大话和考试的呆子。
一个人说话时间一次不超过40秒,这是聪明人的体现,而一个人说话夸夸其谈,牛皮上天,这是愚人的表现。当我们来到一个信息时代,一切靠实力说话,让我们做好自己,认真看待并完成每一件事,并记住“人不以善言为贤”。
【篇九:讷言敏行,然后君子】
高一(10)班黄雨婕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自千年前起,无言、少言、慎言就成了君子的标准,而“巧言令色”也成为了小人的标志。言,即语言,究竟为何会成为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把标尺呢?
古语常云:“言多必失。”过多的言语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无知愚昧,因为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多思慎言的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比起说,他们更愿意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内涵。因为行动,往往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位朋友相伴去海边游玩,路上发生争执,一位朋友对另一位破口大骂。被骂的那位朋友在沙滩上写道‘今天我最好的朋友骂了我一顿’。不久,被骂的人不慎掉入海里,另一位拼命将他救起,于是被骂的人又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一命’。事后,有人不解,被骂的朋友答道:“沙能随风而逝,而岩石永恒不变。”语言与行动的关系便是如此。语言是沙,一吹就散,谁也不能清晰地复述十年前某天某时自己所说的话;而行动是石,消失的时间极慢,因此它才能成为我们品质的标尺。
所以,讷言敏行,是每个人都应奉行的优秀习惯,是无数君子体现的高尚人格。
无言,不代表无爱。乡村支教教师支月英,义无反顾由小镇走进大山,一走就走了三十六年。三十六年,她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除了授课,她还把每个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地无微不至。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始终坚守在大山一隅的三尺讲台,为一双又一双懵懂的眼睛点亮希望。她说的总是很少,做的却比谁都多。
无言,不代表无义。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场,救出了所有的邻居,在小巷的雪路上,没有留下任何言语,只留下了焦黑的身体和带血的脚印。生前木讷的他向来不善于说话,但在雄雄火焰前,他却选择了最感人的逆行。
无言,不代表无情。中国首家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辞去了位高权重,待遇优渥的院长职位,选择了为特殊的艾滋病儿童们搭一个温暖的家。他从来不说过程的艰辛,社会的反对,永远把最温暖的笑容带给最孤单的孩子们。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讷言敏行,是当今信息爆炸,流言遍起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坚守的行为尺度,是聒噪的社会环境里自己独守的黄金。
最美的风景往往位于空谷,最美的声音往往便是无言。讷言敏行,然后,君子。
【篇十:善言不如善行】
高一(9)班杨小婵
俯视动听的语言。仰望高尚的作为。
世界上有许多的语言,每一种语言可以将同一种思想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所以说语言是很广的;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决定后最终的结果,这件事的结果只有一种,体现后更好的结果就要尝试更好的行动。
“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低下头看着脚下的众生,辽阔的国土,渴望美好的人民群众,翻开历史的长卷,我望见毛主席在思索,皱眉。手去轻抚那历史的沟壑,每一次的碰触都在紧随内心的颤抖,指尖传来我心颤的跳动。红军万里长征,飞夺泸沟桥,翻越大雪岭。毛主席引导红军不怕远军难,他也悲痛那些死去的战士,可他以身作则,坚定“为人民服务”。于是我望见红军们那愈走愈远的坚定身影,他们在自己与人民之间选择了人民,选择“中国”!
让我们为那些可爱的人们予以热烈的掌声。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我们鲜红的旗帜。他们不善言,但他们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历史长卷最鲜艳的部分,我望见毛主席手抚中国版图在微笑。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可能只有在命运河流的下游往往会浮出真正的有意志的志士。上一秒,还在指挥演奏的贝多芬,在音乐早已演奏结束,只看到台下的人鼓掌,贝多芬就那样呆呆地伫立在那里,对于一个音乐人双耳失聪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他如何再听到自己的音乐,如何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环游。他不能再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失意,一根木棍在嘴里荦荦地衔住,和往常一样黑白键在指间跳跃,木头传来的震动让心再一次感觉到了音乐。只要那才是心里真正的寄托,伴随的更是心灵的颤动!
贝多芬在最青春的年华里,却失去了对他极为重要的听觉,对于他来说是沉痛的打击,但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能体现他生命价值的不是表面的词藻,而是直击心灵的行动。
在这纷纷扰扰的街市,是否可以选择一地阳光洒落的地方,看云卷云舒;静下心来,静一点,默一些。做一些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