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亮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李桂林、陆建芬的颁奖词。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真情,震撼我们的心灵,每年的感动,叩击我们几近干涸的心,让爱的暖流涌入。
在大山的深处,有一对夫妻,用18年的坚持,用18年的青春,在悬崖边哺育嗷嗷待哺的一只只渴求飞翔的幼鹰。
每天鸡鸣时起,深夜时睡,在三尺讲桌前,用一支支粉笔给大山的彝族娃娃描绘人生的蓝图,在豆油灯下,用一支掉漆的钢笔,给求知的孩子批改作业。一切都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无私浇灌了这贫瘠的土地,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顺着天梯向上望,到处是云雾缭绕,到处是悬崖峭壁,但是每周一,总有一个身影,静静的等待孩子们的到来,静静地沉思凝望。攀爬过五座峭壁上的天梯,一排极为普通的砖瓦房刺入眼眸,只有最为简陋的课桌和讲台,就是这样的校舍,也是他们十几年的劳动,徒手用一砖一瓦堆砌而成。书声朗朗,一拨一拨的袭来,迎合着那东升的太阳,这一幕是那么的美。这都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啊!
校舍门前,矗立着一根细钢杆,就是这根钢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了升旗的肃穆和庄严,感受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许多村民每每路过这里,都会驻足凝视这飘扬的五星红旗,他们用文化熏陶了这个被尘世遗忘的角落,让大山的希望从此腾飞,从此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有人说老师是红烛,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顺着他们耳鬓隐约的白发,我知道他们用自己最黄金的岁月幻化成一缕光芒,照耀这角落。
有人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年寒窗,九章算术,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四书五经,三德两雅一心,诲人不倦,德育英才泽神州。
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他们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抛洒了汗水、泪水和血水。他们教书不是为了谋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有机会走出大山,在社会大潮中发展自己,磨砺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每月不足1000元的收入,几乎全部用在了大山,他们年幼的儿子,只能自己一个人面对成长。他们将近晚年的父母只能忧心忧虑度过晚年。纵然他们有太多的不舍,纵然他们有太多的顾虑,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大山深处走去,做不负责任的父母和子女,抛弃尘世,抛弃一切的心灵杂念,用两颗圣洁的心带领孩子去追求知识,追求梦想。
埋头于自己耕耘,淹没于世俗的大海,在寂寞的夜为孩子们规划明天,在和煦的昼,为学生们创造未来。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在一期核心报刊上发表过自己的文章,但他们依旧诚恳,依旧敬业,践行的“为人师表”的责任和义务。
当邓小平用“三个面向”奏响新时代教育的前奏,当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一切都蓬勃发展起来之时,他们耕植于自己那片荒凉的土地,用汗水灌溉嗷嗷待哺的祖国的花朵。当唱响“我们是祖国的俄花朵……”时,我们必须把这无畏艰难,追逐梦想,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老师们记在心间。可能他们衣装简朴,可能他们蓬头垢面,可能没有政治理论大师那样的广度和深度,但无论如何,他们那一份奉献的心,需要我们铭记在心。记住他们,为功利的心找一个栖息之地,为利欲的心找一个家,让它们沉浮于黑暗,给真实献身于光明。让自己在真善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真情,震撼我们的心灵。